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奶粉进口限制新规定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进口奶粉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已直接印制在最小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自5月1日开始进口奶粉的境外生产企业需注册后才能允许进口。奶粉进口新规的正式实施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究竟进口奶粉新规采取了哪些政策来限制奶粉进口?奶粉进口限制规定又会带来何种影响?
近年来,有关假洋奶粉的争议在市场中不断引发热议。所谓假洋奶粉,就是国内奶粉企业在国外注册品牌,再委托境外工厂贴牌生产的奶粉,而有些以这种方式生产的奶粉在国外市场根本没有销售。
2013年美素丽儿伪洋奶粉事件曝光后,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神话地位开始出现裂缝。随后市场上关于“中国市场上八成进口奶粉品牌为假洋奶粉”的新闻报道更是被传的沸沸扬扬。
为了整顿进口奶粉市场,2013年5月2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9个部委共同主办的“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现场,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任何企业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3年第133号文件——《质检总局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打击贴牌假“洋鬼子”,提高奶粉进口限制。
奶粉进口限制新规具体内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部署,2013年9月,国家质检局发布《质检总局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公告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点:
一、本公告所称婴幼儿配方乳粉指婴儿配方乳粉、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
二、对华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应按照《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52号)、《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质检总局令第145号)及《质检总局关于公布〈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实施目录〉的公告》(质检总局公告2013年第62号)的规定,办理注册。自2014年5月1日起,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允许进口。
三、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其报检日期到保质期截止日不足3个月的,不予进口。
四、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已罐装在向消费者出售的最小零售包装中。
五、自2014年4月1日起,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已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产品包装上无中文标签或者中文标签不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一律按不合格产品做退货或销毁处理。
奶粉进口限制新规市场状况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奶粉进口限制新规包括进口奶粉加印中文标签和进口奶粉注册两大规定,其中进口奶粉加印中文标签自4月1日起实施,进口奶粉注册自5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奶粉进口新规已进入全面执行阶段,究竟市场上的进口奶粉现状如何呢?
进口奶粉中文标签
奶粉进口新规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目前市场上,雀巢、美赞臣、雅培、多美滋等知名品牌,均已在奶粉罐体包装上印制了中文标签,原产地、配料表、营养成分、贮藏方法、进口商、生产地址等信息均有标注。不过,还有不少进口奶粉只加贴了中文标签,一些标签上印的还是繁体字,这些进口奶粉大多来自德国或新西兰。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表示,奶粉进口新规刚上台,库存还有待慢慢消化,短期内贴签奶粉或仍将在市场上出现。对于大型正规销售渠道来说,应尽早将不符合新规的产品下架。此外,有业内人士称,网络代购渠道所销售的进口奶粉方面监管难度较大,或将难以立即杜绝问题出现。
进口奶粉注册
5月1日,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上公布了首批注册厂商名单。首批通过注册的进口乳品生产企业名单共有1122家乳品境外生产企业,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41家,包括爱尔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新加坡、新西兰等13个国家。
从首批名单上看,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份额占比排名前十的奶粉商中,惠氏、美赞臣、多美滋、合生元、雅培、雀巢、菲仕兰均有原装进口产品,这些品牌位于上述国家的海外工厂也几乎通过了注册认证。而全球最大的奶粉出口国新西兰,是通过注册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声明: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行业信息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我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司联系删除。若属本公司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详见:免责声明
北京柏威展览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6号 电话:18610288013 传真:400-8056-818
博览会参展范围:甜食、巧克力及休闲食品系列 | 饮料、果汁、饮用水及速溶饮品系列 | 咖啡、茶及饮品冲剂系列 | 啤酒、果酒、白酒及葡萄酒系列 | 乳制品、奶制品及蛋制品系列 | 饼干、糕点及烘焙食品系列 | 方便面、冻干食品及配料系列 | 食用油、橄榄油及粮油制品系列 | 餐饮及冰淇淋产品系列 | 食品容器、包装设备及食品机械系列 | 保健食品、营养品、有机食品及绿色果蔬食品系列 | 调味品及食品配料系列 | 政府促进机构、协会、专业服务机构与技术网络等
本网站所有资料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所刊发、转载的资料,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详见: 免责声明
© 2021 Design By xiaobihu.cc. All Right Reserved